Veuillez sélectionner votre ville:
最近看到好几篇谈论国内创业地标的文章,有赞赏之声亦有批判之音,其中好几篇提到杭州的,却无不充盈着溢美之词。但杭州是否真能盛名之下其实相副呢?
作为久居杭州十余年、求学、工作、创业于此的新杭州人,本人曾经较为深度的介入“创业杭州”中的各方面人与事。以下本人将试着扒一扒杭州这座创业新都的7年之痒,时间跨度为2008年~2015年5月,分析维度则从阿里系、浙大系、风险投资、创业环境等四个角度回顾,以资借鉴于今。
(本文不涉及任何具体个人,提及一些单位和部门,仅作学术回顾之用,特此声明)
BAT三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中国高校三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中国创业四极:北京,上海,深圳,杭州
阿里系:王者气度
从微妙的“寄生”气氛到大生态系统
作为BAT之一,阿里系之于杭州互联网创业的影响意义深远。可以说,阿里系凭借一己之力把杭州拉到了中国创业四极之一的地位。迄今为止,百度、腾讯已经都在杭州设立了分支机构,再加上早就被吸引而来的网易等泛互联网公司,已是明证。
阿里在杭州的龙头老大地位也使得早些年杭州的互联网产业气氛略显“寄生”之态。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去中心化时代,此后阿里投资的打车软件、理财产品等都获得了投资界和用户的良好反馈。随着生态系统被提升到重要位置,阿里的王者气度给了杭州互联网更多新的发展机会。
类比仙童之于硅谷的影响,阿里之于杭州的重大价值也当仁不让。但是这二者在本质上又有所不同,仙童创业者们对于硅谷的创新演进是递进式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个人电脑——软件——互联网,而阿里系的干将大都是基于电商思路的横向品类突破,原创颠覆式爆款尚无出现。
浙大系:爱之深,责之切
学术上的“东方剑桥”为何成不了创业上的“东方斯坦福”?
作为杭州创业界的双子星之一,在阿里系出现之前,浙大系创业在杭州一直久负盛名。这几年加之浙大杭州校友会的撮合引导可圈可点,多位浙大人的创业成功卷土重来,但这样的盛况似乎又与浙大母体并没什么直接瓜葛。
很多人,包括浙大自己经常把浙大类比斯坦福大学,但是目前浙大似乎只是做到了学术上的“东方剑桥”,却离创业上的“东方斯坦福”差很远。
本人在浙大学习、工作多年,对于浙大感情很深,却又怒其不争。浙大远离政治中心,学术成就排名也已超越北青多年,但气度格局却依然远远不及人家。在杭州逐步成长为“中国硅谷”的时候,错失了很多良机,并没太深度介入,实在可惜。
浙大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等浙大王牌学院在创业杭州的大潮中各自为营。虽然各自表现突出,却始终因为缺乏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浙大的创业配套资源并没得到强力整合。这几年先后成立的产学研基地、创新机构都因为缺少打通环节而流于形式。
浙大在骨子里不是一所“创业型大学”,当然全中国大陆各大高校这些年几乎不曾有过(香港前几年出现过,深圳前几年曾有一所可惜昙花一现)。创业者初心应当是一种执念,是一种追求卓越与超越的内在精神。浙大校训“求是”包含“创新求索真理”之内涵,对于个人犹可为,对于组织却有一定的难度。
记得有一年,哈佛商学院派出20多位创业方面的资深教授(几乎是全院师资倾巢而出)调研中国的创业公司,杭州是仅有的二站之一(另外一站是北京),浙大作为接待方全程安排。其中有一场企业家对话,按出场企业的名单,已经堪称当时杭州乃至江浙的顶级公司(阿里巴巴是单独参观园区+马云亲自演讲对话)。美国教授对在场的二家公司表现了极大热情:一家现在中国人都知道的公司,是因为它独有的混合制经济所有制吸引(这是美国那样的国度不可能出现的);另外一家是因为其产品的文化属性,让各位美国教授对于中国是否有机会产出奢侈品品牌、反馈全世界备感兴趣。在杭州,他们遇到了全中国最活跃和最有激情的创业者。
在这次紧凑的行程中,全球最顶尖的创业研究者VS中国最活跃的浙商。对于学界如何反哺商界,本人有了全新的看法。商学院的学术从来不只是写论文发paper、讲课讨论,而更应该是一门知行合一的手艺活。一所大学可以影响一座城市的气质,而浙大对于创业杭州的影响力,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苛求。
风险投资:大胆试错
在“天使之城”,节操与远见一样重要
杭州据说是“天使之城”,其实只是说明“钱多可来”而已。这一年多来,接触了不少创业同行,也和一些本地创投机构的投资经理非正式性闲聊过不少,大家几乎一致觉得杭州的风险投资机构大部分风格偏保守、自视太高、远见不足、看重近利、少谋未来。偶然有几位天使个人不在其列,也不能拉高杭州创投机构的总体评分。
参考数据显示,杭州这几年不少好项目,大都是外地VC机构主投的天使或者A轮。到5月为止,中国前十大知名风投已有一半在杭州成立了办公室,而这就发生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内。外地大佬都到家门口来抢食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杭州本土风投机构的不够给力,尚无法满足杭州火热的创业团队们。
有些杭州本土VC的一些做法,比如出钱投资或者收购一个技术团队,让这个技术团队把投资公司老大的IDEA做出来(往往这些都是所谓的“风口”项目,比如恋爱社交,比如医疗,互联网金融概念是上半年的主旋律)。开发出APP后,VC再拿去已经谈妥的投资机构那里,融资或者被并购,有些甚至是早就想好了套现或退出的方案,之后再去收购一些技术团队做出来。
虽然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如果投资人要投资学生创业团队,最好是在不耽误他们学业的前提下,或者可以让他们安心读完书再创业。
创业环境:诗意的创业精神栖息
多方力量博弈,“硅谷”不能被计划出
“市场的归市场,计划的归计划”,世界知名的硅谷不是加州政府成就的,中国也不可能计划出一个“硅谷”。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可以借助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让市场去匹配协调各方需求。硅谷那些成功企业当年大都就是从自家车库创业开始,创业者最需要的从来不是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而是可以让他们完全不必操心其他与创业工作无关的琐碎行政事务。
在公司注册成立时,行政事务绿色通道建设越来越简便,这里绝对要点个赞。但在创业配套服务建设上,杭州还需要优化,在用创新思路打造杭州作为创业新都的差异化特色上还大有可为。
目前国内很多的创业园区都在提供大楼房租优惠或全免+创业大赛奖金支持,以此作为吸引全国创业者前来的奖励。人们常说:大学除了要有大楼,也得有真正的大师,大学的软硬件两手都要硬。杭州除了千人计划等项目,还需要更多吸引人才前来的项目。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这二年杭州创业环境中非政府力量的崛起了。
杭州无YC,几家所谓的创业咖啡此前也并未成为主流力量,过不多久就沉默了。创业服务的链条很长,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细分机会,比如创业技能辅导、专业媒体推广、投融资顾问服务、人才招聘猎头服务、商务法律支持等。2014年开始,杭州逐渐出现一些市场化专业运作的创业服务机构。
当年硅谷创业园区的起源虽有其他因素,但最主要还是斯坦福大学的高层领导对于硅谷整个创业环境的推动。原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William.F.Miller(米勒)教授亲眼见证了硅谷崛起的全过程,他的《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揭秘了硅谷何以成为硅谷,现在近90岁的他依然精力旺盛继续创业、传道。
现在国内创业气氛那么浓烈,但是好的创业园区依然凤毛麟角,个人觉得最主要原因就是园区在引导层面还缺少远见和相应的实践经验积累。
杭州的外部环境得天独厚,适合诗意栖居,它不一定成为中国的硅谷,但是只要真心为创业者服务,终将有机会成为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
泼的是冷水,暖的是未来
认知盈余时代复制硅谷是否必要?
杭州的创业氛围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杭州的硅谷说却依然任重道远。高房价对于产业人才的吸引是条硬门槛,而创业者以及投资机构的远见则步步是坑——浸润电商红利太久,快钱太好赚,易失去向前看的坚持。
米勒教授在他的书中曾总结道:硅谷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技术领先,而是拥有用最快速度将技术转变成市场的能力。这需要多重因素的配合: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配套服务人才;技术——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和创意;资金——大公司拨出资金进行科研,风险资本和天使基金出资培育中小公司;市场机制——政府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并有效减少行政体制对企业的干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创新精神。
幸而有一批杭州创业者正在破局,人工智能、脑电波等高精尖创业项目由浙大系领衔;O2O、互联网金融等接地气的“互联网+”项目由阿里系主导。这是一股蕴含了无限变革潜力的力量,也阿里系与浙大系互补联动将是杭州之福。
米勒教授在书中直言硅谷不可复制,不过对于杭州他本人却一直很偏爱,并充满期待。杭州确实算是国内各大城市中最接近这一地利的城市,但未来创业之态势,地理意义上的硅谷是否还有重复建设的必要呢?在硅谷发展模式之外是否也可以有些新的模式创新呢?
有一位伟大的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写过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说《基地》。借鉴“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的设定,新型的硅谷根本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实体场所而存在,基于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搭建的第二硅谷完全可以创建于云端,毕竟一个认知盈余的人人分享时代即将到来。
平台护航 购物无忧
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为您呈现不一样的服务
您的购物指南
Il n'y a pas encore de produits dans le panier, faites vos achats maintenant !
Il n'y a pas encore de produits dans le panier, faites vos achats maintenant !